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怪诞行为学》(又译《可预见的非理性》),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教授所作。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我们做出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利益最大化或体验最大化。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我们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或自身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冲动的决策。譬如买衣服,很多时候我们上街之前并没有计划要买衣服,甚至因为经济原因我们暗下决定绝不买。但一看到那些好看的款式再加上几句服务员的赞美便昏昏然飘飘然不知所以然脑袋一热,刷了卡。你能说这是理性的吗?再比如减肥,前一秒还在海誓山盟的要减多少斤,后一秒看到美食之后什么毅力意志力万有引力瞬间土崩瓦解万念俱灰,眼里只有美食,一阵秋风扫落叶式的扫荡之后摸摸肚子“这是最后一次了”,你又能说这是理性的吗?人虽然不是理性的,但人却是聪明的。我们总能给导致我们冲动行为的原因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我只是比较感性而已。
那为什么我们如此的不理性呢?为什么我们如此的容易冲动呢?按照控制力来分,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控型的,一种是他控型的。自控型的也并不是生来就是自控型,人生来都是没有思想,都是在不断学习和自我约束中形成的这样一种能力;他控型的呢,有些觉悟的人就会寻找信仰,利用信仰里面的教条法规来约束自己以达到自控的效果。最悲哀的就是最后一种,既不能自控,又没有信仰。所以他们的意志力就会如此的薄弱。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文化。而此书正是致力于帮助人们找出那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它会带来的后果以及正确指引人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并作出理性而明智的决策。为此丹教授更是以社会为实验室、以人类作白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用诚恳的语言告诫人们,如果你们能改善那些冲动、拖沓等一系列非理性行为,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经济上,你们都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从这个角度来说,相比注重理论的传统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更有其现实意义。这本书出版于2010年,其实早在十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一位著名的歌手用其沙哑的嗓音向世人诠释了冲动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谁了——堪称为世界行为经济学的先驱者。
除了人是非理性的之外,书中的一个“锚”理论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大意是我们在作购买决策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第一次价格——书中称此为“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的影响,然而我们的第一次决策往往是在一种无知的非理性的情况下作出来的,但它却能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我们的思维——书中称此为任意的一致性——这听起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个理论甚至可以颠覆传统经济学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一理论,从“锚”的角度来说,如果商家对于某种新商品赋予了其某种特殊的意义,那它将长时间的绑架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做出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或许这也可以解释老白金这种毫无营养价值的东西卖得那么火的原因。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了前几天跟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公司是否有权利禁止内部员工谈恋爱,这个答案当然是没有,不管站在道德的角度还是法律的角度,这个答案都是没有,永远都没有。一开始我很天真的以为我的这种“誓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精神会得到朋友的一致认同,很显然结果是我高估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其实他们有这种思想可以理解——在中国普遍企业耍流氓的形势下——他们早就形成了这种“锚”,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一个年轻人接受新思维的能力竟是如此之差,没有一点点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简直就是个残疾人。还有一次我跟一朋友说三星在研发一种透明的手机,网上出了概念机。朋友放下手里的游戏不屑地说道:“怎么可能,电池怎么透明。”我会心地笑了下:“如果你出生在莱特兄弟的年代,你肯定会说怎么会有飞机,发动机怎么飞;如果你出生在贝尔的时代,又肯定会说怎么可能会有电话,谁有那么大嗓门。”朋友点了点头又继续玩他的游戏了。相比我这个朋友如此狭隘的思维,我就有眼界多了。我深信这种透明手机一定会成功,但我在想那个手机配件应该怎么做。拿一个空壳打电话会不会被人笑傻逼,由此我甚至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手机配件也会向透明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服装行业也能那样的话,哈哈,那估计就真的“世界和平”了。
书中还讲述了一个经典的实验,讲的是刚出壳的幼鹅会依附于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这个生物可能不是它的母亲,甚至可能不是一只鹅),而且这种“印记”一旦形成将永远不会改变。人们发现这个事实之后便哈哈大笑道“鹅就是鹅”,然而,那些守着自己原始思维而顽固不化的人们,其实又何尝不是一只鹅呢!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很喜欢这句话,但我其实并不太愿意把它引用到我日志中来,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文艺了。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个粗人,但同时我又乐意标榜自己“文艺青年”(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分裂啊,但它却是真实的无比和谐地融会在一个正义的硬朗的不太健康(最近有点小感冒)的年轻人身上)。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苏格拉底的那句“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文艺中又不乏霸气,非常符合我的性格。
好了,朋友们,是时候审视一下你们自己的生活了,或许就从这本《怪诞行为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