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钉钉子的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以朴素的话语,提出的一个意蕴深远的命题。
这个精神有两个涵义,一个是作动词用,即“钉”钉子;一个是作名词用,即“钉子”。所谓“钉”钉子,就是说干事业好比钉钉子一样,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一个单位、一个公司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而这个初级阶段的时间大约需要经历100年,这就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要一任接着一任干,我们的认识和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但与此同时,也要避免一种现象:换一个领导就兜底翻,完全不考虑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部分人的生活过程中都有过钉“钉子”的经验,都知道倘若东一榔头西一棒棰,钉子是很难钉得上的,甚至会把钉子给锤弯、变形,反映到工作上也是如此,不能认准一个点,不能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往深里做、实里抓,发展的“钉子”又怎么可能钉得上、钉得牢?尤其是对我们企业而言,如果“李经理挖,张经理填,王经理来了不知怎么圆”,员工怎能认可?领导谈何满意?
由此上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钉子精神”,它倡导的是在工作、学习中要有专心致志和钻研的精神。钉子精神有两个“劲”,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钉子之所以能钉进木板,是因为目标小,力度适当。那么人在做事的时候就要用这种精神来认真对待,不要怕事情小不显成效,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不是天天只做小事、杂事、琐事,对单位贡献小令领导不满意。要清楚的是:做一件事很容易,但一辈子一直专注于做一件事或一些小事却很难。
笔者曾经服役的部队担负的是铁路桥隧守护,难得下基层的时候总要到铁路路轨上走走,看看它们的结构。知道为什么铁路稳吗?除了火车重、安全性能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路基扎实、枕木质量好。而连接铁轨和枕木的就是钉子,专业之为“道钉”。这种道钉钉入枕木后,任凭风吹雨淋、冰消雪融,哪怕经历了十年百年,仍然能使冰冷的铁轨牢牢地钉在枕木上,为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提供了平稳结实的基础保证。那些铁路桥隧守护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偏僻、清贫、艰苦的执勤第一线,日夜与冰凉的铁轨为伍,与寂静的深山为伴,正与一直深扎在枕木里的道钉所折射出的精神相符,那就是“扎在那儿,没有完成任务誓不放松”。如果,我们都能有这种钉子精神,无疑对成功的帮助是很大的。
同事们,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企业愿景的,大家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钉牢一颗钉子再钉下一颗。企业要不断向前发展,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用实际行动把“钉钉子”精神的巨大财富,化作为打造民族品牌、兴建创业乐园的强大动力;以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业绩观,坚持贯彻落实十二五战略部署,为早日实现基业长青的“福田梦”而共同奋斗。(文/集团公司杨九生)